外资五星酒店摘牌潮:现象、原因与未来走向

日期:2025-09-01 16:22:27 / 人气:5



近期,外资五星酒店摘牌潮引发关注,从厦门威斯汀到凯悦在江苏的多地酒店,再到南昌绿地华邑酒店、广州增城保利皇冠假日酒店等,众多外资品牌酒店纷纷摘牌,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,也预示着外资酒店在中国市场未来的新走向。

摘牌潮现状:多地外资五星酒店易主

众多酒店摘牌

在“万豪旅享家”板块,有网友爆料厦门威斯汀摘牌,且未发布正式公告与缓冲期,其未来走向成谜。今年6月20日,苏宁集团旗下的镇江、无锡、徐州三家凯悦酒店集体摘牌,换成苏宁银河国际酒店自营,这三家酒店曾是当地地标级高楼,也是凯悦在江苏的看板。南昌绿地华邑酒店运营十年后,于2025年5月31日停止使用华邑品牌,外立面摘除品牌Logo,内部暂停营业计划升级装修,坊间传闻将由江西本地连锁集团沃尔顿酒店接手。今年4月,广州增城保利皇冠假日酒店更名为保利郡雅酒店,回归保利商旅自营体系,这是保利不到半年内第二次与洲际酒店集团旗下品牌分手。不过,南京紫峰洲际酒店成功与洲际集团续约20年,给常旅客吃了一颗定心丸。

摘牌潮特征

从厦门到南昌,从苏南三城到广州,摘牌现象愈发频繁,“摘牌年年有,今年特别多”成为这一时期的写照。

摘牌潮背后原因:业主困境与成本考量

业主背景与经营困境

这些摘牌酒店的业主大多是地产企业或经营不善的昔日巨头。近年来,国内龙头企业面临下行、紧缩、断臂求生的困境。自2020年疫情以来,不少外资五星酒店纷纷挂牌出售,如世茂深坑洲际、苏州狮山悦榕庄及悦椿等高端项目,虽价格降低却鲜少成交,拍卖场上的酒店因复杂的债务与产权纠纷,让买家望而却步。

外资品牌管理费用压力

外资高星酒店品牌的管理费用高昂,包括基础管理费、激励管理费、品牌标准改造,以及按品牌要求不断投入的硬件和软件更新等。对于现金流紧张的业主或缩紧杠杆的业主母公司来说,这些费用压力巨大。

期望值差异

外资酒店品牌与业主之间存在期望值差异。品牌方固守全球标准,强调资产、运营、人力培训等方面与总部一致;而业主方更看重酒店能否在当地盈利,即便牺牲一点品牌效应,只要不亏钱就行。

本土酒管品牌优势

本土酒管团队具有挂牌费低廉、流程弹性大等成本优势,呈现出一种自生自灭式的低成本过渡方式。苏宁的三家凯悦酒店摘牌后,亚朵、维也纳、和颐、麗枫等本土连锁品牌开发人员纷纷带着改造方案上门寻求合作。此外,保利、绿地等地产集团旗下有酒店管理集团子公司,它们选择让子公司加速自我消化,以降低风险。

外资酒店在中国市场未来走向:下沉与平衡

增长空间犹存

尽管面临摘牌潮,但外资联号品牌在中国仍有增长空间。中国市场规模庞大,潜力强劲。例如,厦门威斯汀前景未卜,但年底前厦门翔安片区将新开一家南洋威斯汀,由印尼能源巨头投资建设,这表明只要项目位置好、经营预期靠谱,外资高星品牌仍能吸引投资。

下沉中端与轻奢市场

凯悦、洲际、希尔顿等外资酒店集团更积极下沉到中端与轻奢市场,以应对经济波动,在更大的客群中寻找确定性。洲际酒店集团旗下的智选假日推出5.0“破晓”产品模型,瞄准投资人视角;希尔顿在大中华区有众多在营酒店,其中本土化的欢朋和花园品牌占比较大;凯悦与首旅如家合作的中端品牌逸扉虽发展不及预期,但仍在多地推进凯悦嘉轩、嘉寓酒店等精选服务品牌,聚焦交通枢纽与新兴商圈。

市场逻辑转变

中国高星酒店正从勾地、抬升地价的地产逻辑,逐步走向以盈利和获客为目标的运营逻辑。未来,外资酒店在中国必须靠赚钱撑场,靠服务续命,在利益、成本、效率与市场预期之间找准平衡。业主关注现金流与内部收益率,倾向选择能快开、快跑、快回本的品牌与产品模型;品牌方需通过会员体系与直连为酒店带来客人,以更低的改造成本和更弹性的标准释放收益确定性;消费者则更看重体验与价格的可预期性。

外资五星酒店摘牌潮是当前市场环境下的一个缩影,反映出业主困境、成本压力以及市场逻辑的转变。外资酒店在中国市场既面临挑战,也有增长机会,未来需要在下沉市场、平衡各方利益等方面做出努力,以适应市场的变化。

作者:风暴注册登录官网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风暴注册登录官网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