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馥莉不是大女主:家族内斗与企业责任的割裂

日期:2025-10-13 21:08:08 / 人气:4



“大女主”的标签,从来不是简单的“女性掌权者”或“强势性格”的代名词。从《甄嬛传》的甄嬛到现实中的商界女强人,这一称谓的核心是以事业成就为核心,以格局与担当为底色——她们或在逆境中成就伟业,或在责任中推动组织成长。而宗馥莉的争议,恰恰在于她将“家族内斗”凌驾于“企业发展”之上,用“复仇”替代“成事”,最终让“大女主”的光环沦为讽刺。  

一、“大女主”的本质:成事,而非复仇

影视剧中,“大女主”的“黑化”从不是目的,而是手段——甄嬛的“茶艺”、武则天的权谋,最终都指向“成就自我”与“稳定大局”。现实中,被称作“大女主”的女性企业家,往往以推动企业成长、承担责任为标志:董明珠带领格力突破技术壁垒,王来春从代工厂到立讯精密的转型,皆是如此。  

宗馥莉的问题,首先在于她混淆了“成事”与“复仇”的优先级。作为娃哈哈的新实控人,她的核心使命应是振兴这个国民饮料品牌,而非与后妈、弟妹争夺控制权。但她的行为轨迹却截然相反:  
• 第一步:切割家族。继承家业后,她迅速关闭与杜建英、弟妹共同设立的18家合资公司,将业务收归自己的宏胜系。这一动作虽巩固了她的权力,却切断了娃哈哈与宗室其他分支的利益纽带,埋下家族分裂的隐患。  

• 第二步:争夺品牌。她试图将“娃哈哈”从国资、宗家及工会合资的集团,转移到自己控股的公司。这一未遂操作,暴露了她对“家族共有品牌”的漠视,更激化了与国资股东的矛盾。  

当“搞垮弟妹”“抢夺控制权”成为主要目标,企业的长期发展、品牌的传承与增值,自然被抛诸脑后。  

二、娃哈哈的“双重创伤”:品牌老化与国资信任崩塌

宗馥莉的“内斗式接班”,直接加速了娃哈哈的衰落,这种衰落体现在两个层面:  

1. 品牌价值的空心化

娃哈哈曾是“国民饮料”的代名词,但其老化问题早有迹象(如产品创新滞后、年轻消费者流失)。宗馥莉接班后,非但未推动品牌年轻化(如推出符合Z世代的新品),反而因家族内斗消耗了品牌的“国民好感”。  
• 达娃事件的旧账被重提:2009年宗庆后以“民族品牌”之名逼走达能,虽短期保住了控制权,却让外资对中国营商环境产生疑虑。如今,宗馥莉的“抢品牌”操作,进一步让国资股东(持有娃哈哈集团股份)沦为“背锅侠”——2022年娃哈哈集团净利润仅1871万元,而宗家控制的上下游企业净赚47.5亿元,公众对“国资被薅羊毛”的质疑,直接损害了品牌的公信力。  

2. 国资信任的瓦解

娃哈哈的股权结构本是“国资+宗家+工会”的平衡设计,宗馥莉试图打破这一平衡,将品牌私有化。这一行为不仅违背了企业治理的基本规则(如国资股东的优先购买权),更让国资陷入“既分不到钱,又背负骂名”的困境。  
• 媒体追问“国资为何成了冤种”,本质是对“家族私权侵蚀公共利益”的愤怒。当宗馥莉的“家事”演变为“国资流失”的公共事件,娃哈哈的品牌已不仅是商品,更成了“家族内斗”的牺牲品。  

三、“大女主”人设的崩塌:私德与格局的双重缺失

除了企业责任,宗馥莉的“大女主”标签还因私德争议与格局局限而摇摇欲坠。  

1. 隐婚传闻与“假人设”

7月,微博大V爆料宗馥莉有过官商联姻史,虽被删除,但引发公众对其“独立女性”人设的质疑。若传闻属实,她过去塑造的“单枪匹马接班”形象,实则是“借父荫+隐婚资源”的组合,与“大女主”强调的“自我奋斗”背道而驰。  

2. 格局的狭隘:赶尽杀绝,不留余地

商人的本质是“商量”,而非“赶尽杀绝”。宗馥莉与弟妹、后妈的争斗,从关闭合资公司到争夺品牌,每一步都近乎“斩草除根”。这种“零和思维”,不仅让家族成员寒心(如亲叔叔宗泽后公开指责她“自私”),更暴露了她对企业长远利益的漠视——赶走弟妹容易,但失去家族支持的企业,如何应对市场竞争?  

结语:大女主,成在格局,败在私怨

宗馥莉的争议,本质是“家族继承者”与“企业领导者”的角色错位。她本应是娃哈哈的“救火队长”,却成了“家族内斗的导火索”;她本应推动品牌创新,却沉迷于权力切割。所谓“大女主”,从来不是靠踩低他人上位,而是靠成就企业、承担责任赢得尊重。  

当“复仇”取代“成事”,当“私怨”凌驾于“公义”,再强势的女性掌权者,也配不上“大女主”的称号。娃哈哈的衰落,不过是这场错位的注脚——没有格局的权力,终将反噬自身;没有担当的“大女主”,不过是家族内斗的提线木偶。

作者:风暴注册登录官网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风暴注册登录官网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