冯仑:不做勉强之事 —— 谈创业者的认知与成长
日期:2025-09-01 16:21:13 / 人气:7
在与年轻创业者的对话中,冯仑以自身经历与人生感悟为切入点,提出 “不做勉强之事” 的核心观点,既剖析了不同人生阶段对 “谦虚” 的认知差异,也解读了创业成功所需的关键素质,为创业者提供了兼具温度与理性的思考方向。
一、“不做勉强之事”:人生阶段决定认知边界
面对 “创业者是否必须时刻保持谦虚” 的提问,冯仑并未给出绝对答案,而是强调 “认知随年龄与经历动态变化”。他坦言,二十多岁的创业者往往带着 “不服输” 的冲劲,如同 “背着手撒尿 —— 就是不扶(服)”,这种对世界的征服欲与好奇心,虽可能显得不够谦虚,却是驱动年轻人突破边界的动力。他回忆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从海南到北京做房地产时,曾执着于拿下北三环一块优质地块,即便阻力重重仍不肯放弃,最终虽未成功,却印证了年轻时期 “不撞南墙不回头” 的状态。
而人到中年后,随着阅历增长,会逐渐意识到自身能掌控的事物有限,“谦虚谨慎” 从选择变为共识;到了冯仑如今的年纪,不仅学会谦虚,连说话的欲望都有所降低。他以与朋友的玩笑为例 ——“说话就像呼吸、放屁,证明自己还活着”,却也认同 “少证明一点” 的处世智慧。这种转变的核心,正是 “不做勉强之事” 的觉醒:不再勉强自己迎合外界期待,不再勉强突破能力边界,也不再勉强他人顺应自己的意愿。冯仑提到,身边同龄朋友多将此作为人生信条,尤其是创业几十年后,更明白 “开场容易收场难”,唯有不勉强,才能保持从容与清醒。
二、三类创业者:从热爱、使命到 “手艺”
当被问及 “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” 时,冯仑结合观察,总结出三类易成功的创业者特质,每一类都暗合 “不勉强” 的逻辑 —— 不勉强自己做不热爱、无信念、不擅长的事。
第一类是 “因热爱而创业”。这类创业者因极端喜欢某件事,且不满现有供给,便主动入局。比如琉璃工房的杨惠姗,从演员转型做琉璃,源于对琉璃艺术的极致追求;有人因热爱写软件、喜欢烹饪而开公司,核心是 “为热爱买单,而非为利益勉强”。这种基于热爱的创业,往往能让人在困难中坚持,因为内在驱动力足以抵御外在压力。
第二类是 “因使命而创业”。使命是创业者的 “发心与理由”,既有马斯克 “让人类登陆火星” 的宏大愿景,也有医药公司老板 “攻克某种疾病” 的具体目标。马云 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” 的使命,推动他搭建电商基础设施;而那些聚焦细分领域的使命,则让创业者锚定方向不偏移。冯仑强调,使命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 “推着自己行动的内在引擎”,有了使命,创业就不再是勉强的 “逐利之举”,而是主动的 “价值实现”。
第三类是 “把创业当手艺活” 的 “老司机”。这类人多有大公司管理、投资或连续创业经验,熟悉找钱、找合伙人、搭建商业模式的规律,将创业视为可控的 “技术工种”。比如一位有海外背景的牛排店老板,凭借对团队架构、供应链管理的熟稔,轻松开启副业;还有冯仑的朋友,能精准操作 “收购企业 — 运营 — 出售” 的流程,靠的是对商业规律的掌握。对他们而言,创业不是勉强的冒险,而是基于能力的 “顺势而为”。
三、创业不是 “必修课”:接受 “多数人不适合” 的现实
冯仑在最后强调,无论哪类创业者,都属 “少数人”—— 多数人更适合安稳工作,而非勉强自己创业。创业本质是 “人生冒险”,需要承担资金、团队、市场的多重风险,而多数人更擅长在既定轨道上发挥能力:按兴趣选工作、按能力挣收入、按规划做投资,同样能实现人生价值。这种 “接受不适合” 的认知,正是 “不做勉强之事” 的延伸 —— 不勉强自己跻身 “创业潮”,不勉强他人认同 “创业即成功” 的单一标准。
从年轻时期的 “不服输” 到如今的 “不勉强”,冯仑的感悟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总结,更给创业者提了醒:创业不必勉强自己 “装谦虚”,但要懂得在成长中认清边界;不必勉强自己复制他人路径,但若选择出发,需锚定热爱、使命或擅长的领域。最终,无论是创业还是人生,“不勉强” 都是一种通透的智慧 —— 知道自己能做什么、想做什么,更知道自己不必做什么。
作者:风暴注册登录官网
新闻资讯 News
- 幼儿园新生入园手续,逼疯 AI 工...09-01
- 个人消费贷贴息明日开闸,如何办...09-01
- 非洲虽然穷,但租个好店面可不便...09-01
- “反内卷”,从修复家庭账本开始09-01